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三亚南海地质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4-05-24

一、单位简介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三亚南海地质研究所成立于2019年7月,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单位,是在海南省三亚市注册的地方法人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南海油气和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南海岛礁和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海洋新能源新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测绘等工作。四年来,围绕服务国家南海战略,聚焦海南省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目标,精准对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海产业与科技发展需求,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开发、南海油气区块优选评价、南海深部地质研究、海洋新型能源资源调查利用与碳汇碳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服务,并于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考察调研时进行了专项汇报。

二、知识产权情况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三亚南海地质研究所现有博士28人、硕士27人,拥有正高级工程师12人,高级工程师12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南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南国际科技合作研发项目、海南“深海技术产业促进专项”项目、崖州湾科技城科技项目等68项。围绕南海油气区块评价优选、海洋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业务领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36篇,其中SCI收录26篇、EI收录6篇、核心期刊收录4篇;获得专利授权41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三、科技成果项目

(一)琼东南盆地水道-天然堤体系砂质储层天然气水合物差异成藏控制机理

天然堤体系砂质储层天然气水合物差异成藏控制机理示意图
1.项目名称
琼东南盆地水道-天然堤体系砂质储层天然气水合物差异成藏控制机理
2.项目简介
以琼东南盆地首次发现砂质储层水合物为契机,基于“井-震-心”,多学科、多尺度开展研究,将解决海域砂质储层水合物差异成藏机理不清等科学难题,突破砂质储层水合物高效勘探瓶颈,为优质砂质储层水合物“甜点”预测及钻探站位优选提供理论依据,推进我国水合物能源资源产业化进程。
3.研发情况
经过前期的科研攻关,团队对项目需求有了大致掌握,并快速建立并进入项目规划和执行阶段,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储层岩性及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计算,储层泥质含量预测等工作,并正在进行优质砂质储层水合物“甜点”预测及钻探站位优选等研究工作。本项目目前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
4.技术效果
(1)解决的问题
①地震及测井数据数字化:利用图片读取及数字化智能识别技术,解决了数据基础缺乏问题,极大丰富了科研数据。
②水合物空间分布特征认识:基于人工智能方法,对砂质储层及天然气水合物进行精准预测,揭示砂质储层与水合物空间分布特征与关系。
③测井解释技术:采用变化的自然伽马取值范围,相比传统方法,有效提高了泥质含量测井解释准确性,满足后续储层预测需求。
(2)技术价值
①简化数据处理和解释流程:极大丰富了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数据基础,为琼东南先导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及成藏理论研究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②精确刻画储层及水合物: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了地震范围内的自然伽马体和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预测,从而有效区分储层及天然气水合物,准确展示二者的空间展布特征,精准揭示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规律。
③提高测井解释精度:采用动态变化自然伽马最小值和最大值,提高了泥质含量计算结果准确度,解决了传统方法由于设定单一所带来的泥质含量计算结果误差大的问题,能够更精细评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征。
(3)潜在的市场应用
①数字化处理技术:地震及测井数字化技术,可有效降低数据采集成本,丰富研究数据。
②储层预测:基于神经网络法的储层预测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储层岩性及天然气水合物含量的预测,同时可应用于各类数据的精准预测。
③测井解释:专利“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泥质含量计算方法、系统及装置”有效提高了泥质含量测井解释精度,该技术同样适用于常规油气储层中的泥质含量预测,有效提高预测精度。
5.项目所处阶段
目前项目完成了前期数据调研并数字化,实现了储层岩性及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计算,储层泥质含量预测等工作,为海域砂质储层水合物差异成藏机理不清等问题的研究提供基础。
6.项目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伟;联系电话:13422185987

(二)抛弃式空海一体化海洋监测单元

抛弃式空海一体化海洋监测单元示意图
1.项目名称
抛弃式空海一体化海洋监测单元
2.项目简介
该项目为2022年“崖州湾”菁英人才科技专项项目,结合国家和海南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发展需要,针对当前海洋监测单元存在的响应时间慢、布设复杂等问题,研发一套高机动性海空一体化无人监测系统,可快速到达预定目标海域,对大气-海洋等环境参数进行高效、动态、立体化采集及监测。
3.研发情况
经过详细文献调研和对国内优势单位走访交流,项目团队紧紧瞄准实际需求和关键技术,已初步形成样机一套,目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
4.技术效果
项目技术成果将用于海洋观测和海上应急事件处理,可快速到达预定海域,实现对大气-海洋等环境参数进行高效、动态、立体化数据采集及监测。科技方面能应用于海洋科学空海立体化观测,特别是敏感海域和特殊海况环境下快速布放观测,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海空一体化快速监测能力;社会经济方面用于海洋牧场及赤潮等监测,以技术优势来低成本推动海洋渔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和国防安全方面能用于海上突发事件(特殊战场水文参数感知、钻井平台和船舶油气泄漏、海上事故与应急抢险救援等)快速响应,及时掌握现场海空环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5.项目所处阶段
目前项目处于场景应用试验阶段。
6.项目联系方式
联系人:吴刚;联系电话:18824274190

(三)天空地一体化海洋碳汇监测技术

天空地一体化海洋碳汇监测技术应用场景
1.项目名称
天空地一体化海洋碳汇监测技术
2.项目简介
项目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重大需求和海洋新质生产力技术前沿,融合被动声源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实现海草床、海藻场、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碳汇过程原位连续监测。
3.研发情况
项目形成的基于被动声学海洋碳汇监测技术,已在陵水新村潟湖和临高金牌内湾开展初步试验,采集海草生态系统水声数据,初步识别出鱼虾蟹贝声纹特征,训练出了一个海洋生物水声智能识别机器学习模型。该项目实现技术成果转化1项,成果转化费用47.3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
4.技术效果
(1)解决的问题
①典型海洋生物被动声纹特征。
②海洋生物人工智能识别技术。
(2)技术价值
①海草床、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生物多样性原位连续监测。
②海草床、珊瑚礁生态系统碳储碳汇量动态监测。
(3)潜在的市场应用
①海洋生态环境水下噪声场分布特征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比如风电场、岛礁工程、海洋矿产开发。
②濒危海洋生物,如中华白海豚、海龟玳瑁等,跟踪监测与保护区优化。
5.项目所处阶段
项目已完成初步试验,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目前正筹划采集珊瑚生态系统水声数据,进一步优化已搭建的海洋生物水声识别的机器学习模型。
6.项目联系方式
联系人:付玉通;联系电话:18066900413

四、联系方式及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18910721405
联系邮箱: 365266097@qq.com
联系地址: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裕⺠路2号